您的位置: 首页 >综合动态>工作动态>详细内容

代表建议+检察建议,让古墓遗址“梳妆”焕新颜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8-01 15:4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“古墓是时间留下的‘活历史’,津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、文化积淀浓厚的城市,拥有不少珍贵的古墓遗址,是研究湘西北地区古代文明、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。”年初,津市人大代表一份沉甸甸的建议,道出了对家乡古墓遗址保护的忧虑,建议直指古墓遗址保护面临的困境:标识不清、杂草丛生、垃圾堆放、保护意识薄弱…这些散落在乡野田间的历史印记,正面临被遗忘、被损坏的风险。

检察建议“开方”,多方联动“抓药”

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。“保护历史遗迹,检察公益诉讼不能缺位!”对此,津市市检察院迅速行动,依托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,将代表的这份“金点子”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,精准送达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镇政府,为古墓遗址保护按下法治“快捷键”。

收到检察建议后,行政主管部门和镇政府高度重视,相关负责人带着文物点所属村(社区)干部直奔多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省、县级古墓遗址,现场可见有的保护碑倒了,字迹模糊;有的被枯枝杂草“淹没”,与散落垃圾“为伴”,保护管理存在缺失。“古墓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,必须迅速采取保护措施,旧貌换新颜!”现场会上,整改指令清晰明确。

督促协同+落地有声,古墓遗址展新貌

伴着盛夏骄阳,一场为古墓“梳妆”的行动迅速铺开。

立:新建的保护碑稳稳立起,模糊的碑文被精心描红,历史的印记重新清晰可见。

清:丛生的枯枝杂草被清理,散落的垃圾被清运,遗址周边恢复了应有的庄重与整洁。

亮:一块块崭新的“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人”公示牌立在保护碑旁,责任落实到人,守护明明白白。

“这下好了,谁负责管、该咋管,牌子上一清二楚,心里有底了!”

微信图片_20250806154157

整改前后对比整 改 前 后 对 比

现场“回头看”,整改见真章

到了整改“验收日”,行政主管部门、镇政府邀请检察机关前往现场回访,看着焕然一新的遗址现场,检察官倍感欣慰,人大代表也在建议办理反馈表上郑重签下“满意”。

“让遗址看得见,历史才能可感受。检察机关用法律监督推动,相关单位行动快、整改实,效果立竿见影!”代表的肯定,是对这次“法治+行政”合力保护文化遗产实践的最好注脚。

守护不止步,未来更可期

眼前的整改是起点,长效保护才是目标。行政主管部门表示,下一步将把代表的建议和检察监督的推力转化为长远规划:摸清家底,系统完善全市文物保护规划;加大宣传,让“保护文物,人人有责”深入人心;积极向上“争资”,为这些沉睡在乡野的“历史老人”筑牢更坚固的防护网。

镇政府相关村干部们也承诺:“牌子立了,责任扛了,以后一定常巡查、勤维护,守好家门口的‘宝贝’!”

一份代表建议,承载民之所盼;一纸检察建议,彰显法治力量;一场联合整改,体现政府担当。这场古墓遗址“保卫战”,源于代表呼声,成于高效协同,显于遗址新颜,是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的生动实践,更是法治护航历史文脉的鲜活样本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